醍醐(词语)

2023-06-27 17:32:41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大山860
醍醐 - 词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添加义项 ?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,如李娜的义项:网球运动员、歌手等;非诚勿扰的义项:冯小刚执导电影、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。 查看详细规范>> 所属类别 : 词汇

醍醐,汉语词语,拼音是tí hú,意思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,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。

基本信息

中文名称


(资料图)

醍醐

类型

汉语词汇

释义

酥酪上凝聚的油,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

拼音

tí hú

近义词

茅塞顿开

出处

《大般涅盘经·圣行品》

英译

Buddhist truth; nirvana; the finest cream

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-醍醐 更多>>

「集解」弘景曰∶《佛书》称乳成酪,酪成酥,酥成醍醐。色黄白作 恭曰∶醍醐出酥中,乃酥之精液也。好酥一石,有三四升醍醐。熟抨炼,贮器中待凝,穿中 至底便津出,取之。陶言黄白作饼,乃未达之言也。韩保升曰∶一说∶在酥中,盛冬不凝、 盛夏不融者,是也。宗 曰∶作酪时,上一重凝者为酪面,酪面上,其色如油者为醍醐。熬 之即出,不可多得,极甘美,用处亦少。 曰∶醍醐乃酪之浆。凡用以重绵滤过,铜器煎三 两沸用。藏器曰∶此物性滑,物盛皆透,惟鸡子壳及壶芦盛之,乃不出也。

「气味」甘,冷利,无毒。

「主治」风邪痹气,通润骨髓,可为摩药,功优于酥(《唐本》)。添精补髓,益中填骨。 久服延年,百炼弥佳(孙思邈)。主惊悸,心热头疼,明目,敷脑顶心(《日华》)。治月蚀疮, 润养疮痂最宜(宗 )。

「发明」机曰∶酥、酪、醍醐,大抵性皆润滑,宜于血热枯燥之人,其功亦不甚相远也。

「附方」旧三,新二。风虚湿痹∶醍醐二两,温酒一杯,每服和醍醐一匙,效。(《心 镜》)中风烦热皮肤瘙痒∶醍醐四两,每服半匙,温酒一中盏和服,日一。(《圣惠方》) 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∶用好酥五十斤,炼三遍,停凝当出醍醐。每服一合,日三服,以瘥 为度,神效。(《外台方》) 小儿鼻塞不通,不能食乳∶刘氏∶用醍醐二合,木香、零陵香各四分,汤煎成膏。涂头上, 并塞鼻中。(《外台》)

收起
目录1解释 2出处
折叠 编辑本段 解释

1、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。

2、佛教用以比喻佛性。

3、比喻美酒

折叠 编辑本段 出处

《大般涅盘经·圣行品》:"譬如从牛出乳,从乳出酪,从酪出生稣,从生稣出熟稣,从熟稣出醍醐。醍醐最上。"

唐 裴铏 《传奇·江叟》:"龙既出,必衔明月之珠而赠。子得之,当用醍醐煎之三日,凡小龙已脑疼矣。"

唐 修雅 《闻诵法华经歌》:"合目冥心子细听,醍醐滴入焦肠里。"

苏曼殊 《遁迹记》:"是时又有自然地味,出凝地面,犹如醍醐。"

《大般涅盘经·圣行品》:"从佛出生十二部经,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,从修多罗出方等经,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,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,犹如醍醐。言醍醐者,喻於佛性。"

唐 杜甫 《大云寺赞公房》诗之一:"醍醐长发性,饮食过扶衰。"

清 金农 《送性原上座还青浦》诗:"梦醒槐根日未晡,愿闻妙法阐醍醐。"

唐 白居易 《将归一绝》:"更怜家酝迎春熟,一瓮醍醐待我归。"

明 徐复祚 《投梭记·救女》:"但愿杯行无数,开怀畅饮醍醐。"

明朝 徐渤《荔枝谱》"嚼之,消如降雪,甘若醍醐,沁人心脾"

郭沫若 《蜀道奇》诗:"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,诗中之情趣,酒中之醍醐。"

推荐阅读>